打破中国史单一面相(历史的识图索骥 3/4)翻电2.0第三章孔子第1节

3 打破中国史单一面相
作为国人,其实对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的了解是比较少的。大多数人对历史有一种单一的面相,认为历史是一个同质化的大一统王朝更迭史。是这样吗?我们来让历史面相稍微复杂一点。

音频链接:

https://y.music.163.com/m/program?id=2492292714&uct2=pF8Rs84yNRbqSAbJgEidTw%3D%3D&djId=1622113&app_version=8.9.95

孔子01历史的识图索骥-第三篇打破中国史单一面相

所以整个第三章呢,有一个很大的任务,就是要去呈现历史的丰富性。你说中国历史有没有一致性和相似的东西?当然有,比如刚才我们说啊,中国这个文言文制度啊,一直到五四白话运动之前,前后相继,几乎没有改变,这个会成为中国文化本身高度相似和稳定的一个主轴线啊。这种单一面向呢,有当然存在,但是整个这个部分,我们更要展示的是中国历史的不同和中国历史的丰富性,把这个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展现出来给大家看。这个东西才能让我们真正拥有很多不同的视角。

我们今天啊,就简单的从朝代更迭来看一看这个问题。今天我对中国历史的统一面向之中,有一个最主要的呢,就是中国历史是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前后更迭史。就比如国内一个著名的这个电动车品牌比亚迪啊,他们的一个车系呢,就是以这个朝代更迭作为命名的,他们现在已经发布的产品有汉唐宋秦元,而且我刚搜了一下,他们明年已经要发这个名这个车系了,所以B站上就已经有这么一个视频,这个视频叫做留给比亚迪的时间不多了,因为啊,中国没有几个朝代了。它的标题呢,就是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你看,这就是一个简单而单一的朝代更迭,历史面向,他把中国朝代当作商迭夏,周替商,秦替周,往后啊,汉隋唐宋元明清,这就是我们对于历史,中国一直是这样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前后延续的历史。而正是在这种朝代更迭史的情况之下,这些各朝各代皇帝们的面目才会如此相似。从最早的皇帝到清朝的帝王们,他们为什么都是一一副面目呢?因为模式从来没有变过这个大一统帝国的朝代更迭。当然啊,翻电的听众会比这个知识知道的更多,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魏晋南北朝,知道五代十国,比如说我们当然不是一直如此啊,这已经是一种丰富了。那有没有一些更丰富一点的视角?比如说在2700年的文明史中,各个朝代的时间尺度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啊,是魏晋南北朝的时间长,还是唐朝的时间长,五代十国的时间和元的时间是什么样的等等的问题。

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的这个图啊,这个图呢,基本上就是这个中国历朝历代时间长短和性质的一个简单的区分吗?非常简化的一个区分,他已经是个简单地图了,但这个简单地图已经足够我们打破这个同质化的朝代更迭史的这么一个想法了。首先啊,我们必须注意到,我猜啊,周朝比绝大多数人想象的要长的,多的多,在我们这2700年的文明史中,周朝基本上占了1/3。整个西周东周啊,延续了大概800年的时间,所以周朝啊,正式中国这个历朝历代中啊,时间延续最长的,但是这个图上的周朝却是蓝色的,是什么意思呢?周朝还完全不能被划入到我们后面。对于大一统帝国的想象之中,皇帝这个玩意儿是秦始皇发明的,周朝没有皇帝,只有天子,虽然天子这个话呢,之后也用,但意思跟皇帝啊,可是完全不一样。周朝呢,还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分封制秩序,这个分封制秩序呢,在历史上就占了大概800年的时间。当然从秦朝开始呢,我们真正才有了皇帝的制度,这个皇帝的制度呢,变成了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向地方派遣行政官员的这么一个制度啊,但是呢,跟这个制度相关的,在朝代之中,几乎只有秦朝、西汉、隋朝、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前的时间,北宋、明朝、清朝符合这么一个表述。这里边儿啊,唐朝隋朝,就是秦朝和隋朝都非常非常短,十多年,20多年时间就亡了,时间相当短。唐朝本来时间就不是很长,因为安史之乱之后啊,唐朝就彻底进入了一个节度使割据的一个阶段,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本身也就137年啊。这个完全这个大一统的,这个中华帝国的时间啊,比我们想象的要短。而两个不被纳入啊,我们这个王朝更迭序列的,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间要短一点啊,72年,但魏晋南北朝啊,286年之巨,286年已经超过了其他这些朝代的时间了,就基本上跟这个清朝、明朝的时间200多年差不多长了,比清朝、明朝的时间还要再长一点点的。所以说啊,在2700年的文明史中,符合我们这种王朝更迭叙事的就是秦、西汉、隋、安史之乱之前的唐、北宋、明清加起来1101年的时间只占这个2700年的40%啊,更不用说把5000年文明史拉进来就变成20%了。当然,Anyway是因为之前信使比较少,信使就是说文字记载比较少,所以说符合我们叙述的,在2700年的时间尺度之中,也只有40%。就中国历史的面貌,当然不是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前后王朝更迭。更不用说啊,夏商周就完全不是这么一个大一统国家的更迭,夏商周是前后相继啊,在中国三个地方崛起的三种地方文化。周呢,更多在今天的陕西的势力范围啊,就是商呢,在河南一带,夏呢,在更往东边一点点的地方。所以他们三个并不是前后相继的替代关系,而是共同的关系。所以中国历史本身所蕴含的性质啊,比我们想象中的要长得多。这图中黄色的部分呢,是比较符合这个大一统更迭叙事的。绿色的部分呢,也很不一样。比如说南宋所遭遇的问题啊,和唐朝所遭遇的问题就完全不同。宋朝一改过去朝代这个由这个军阀,由这个军事将领掌握大权的时代,我们都知道杯酒释兵权吗?宋太宗。从宋朝之后呢,确实军事将领的职权被大大的限制和缩减。因此,南宋遭遇到的问题,可绝对不是唐朝所遭遇到同样的问题。而且我这里面已经算客气了,就明朝后面这个宦官跟东林党格局的时候,我还是把它算作这个大一统格局的更迭秩序之下,这里面啊,各种啊,太平天国这些,我都算,闯王啊,太平天国啊,我都算,我都没有把他们算到之外啊,就实际上满算进去时间呢,就符合我们叙述的1000多年时间,还要更少,他应该会跌入1000年以内都是有可能的。好,这也是个很简化的框架,这个框架只是说呢,中国历史所蕴含的丰富程度啊,比那种简单的前后更迭叙事要高的多的多。

这中间呢,有几个很大的转变,嗯,一个是我刚才讲过的,秦朝从周之后是皇帝制度的开始,而且秦朝也很特殊啊。大家都知道啊,这个我们现在去叫这个中国古代帝王啊,比如说隋炀帝呀,唐高宗啊,汉武帝啊,这个武炀文等等等等,是他们的谥号,就他们死了之后啊,后面的史官和继任者,根据他们的生平作出的评价。但秦朝很奇怪啊,他开始他就叫自己始皇帝,把自己的儿子叫秦二世,他就这么传向万世,就秦朝本身,是对周一直以来这个制度的一个巨大反叛和一个彻底的斩断。但这个斩断没有完成啊,到汉朝这东西又被捡起来了,对吧?所以秦朝啊,也就是说,秦朝是对周一直延续下来制度的一个切断和反叛,但这个切断的并不彻底啊,这本身就有很多很多值得说的东西。刚才我们讲了宋朝是不一样的,在宋朝之前啊,整个我们去读中国历史里面没有一点顺利的时候,不管是外戚专权,权臣专权等等等等。这个皇帝防着外戚,防着将领,防着地方军阀,整个历史都在搞这个。宋朝呢,这个军人全程时代终结,文人政治开始,当然这不是平等的开始啊,不是这个平安的开始啊,那你也可以搞宦官专权吗?也可以搞,这个文人结党嘛。反正问题是不会解决的啊。但是宋朝呢,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很大的一个转变,还有很多转变啊。我现在说的还仅仅是跟这个大一统王朝更迭相关的转变。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转变,就是明朝。哎,大家可以想一想啊,我管它叫地方主义的结束,这是什么意思呢?你看啊,秦朝啊,之前就已经有秦国了,今天呢,也有很多人姓秦。汉朝为什么叫汉朝呢?所以你看我们叫汉族,好像这个汉朝定义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属性,不是。汉朝为什么叫汉呢?就是因为刘邦啊,最开始被项羽封到了汉中地区。你看东汉的时候,刘备政权叫蜀汉政权吗?这个汉是哪儿呢?就是汉中,所以汉朝呢,是因为他发迹在汉中,这是一个来自汉中的政权。隋朝呢,就是来自随州。唐朝呢,就是李渊的父亲,李炳是唐国公。宋朝呢,是因为发源于宋州,而姓宋的,姓唐的,姓隋的,姓秦的,那么春秋战国的国家,姓陈的,姓鲁的,姓蔡的,我们今天都有,对吧。这就是中国的地方主义,姓跟氏是两回事儿,就是氏族啊,是跟那个地方高度相关的。而一直到宋朝,其实没有很远了,还是会把自己的国号和自己的权势的发祥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啊,这个宋朝新立国号东西传到地方说,哎,更换朝代了,现在上来是宋朝,国号为宋。下面就知道,新的这个皇上啊,皇帝啊,是从宋州发起的,是从宋州兴起的。这个在我们今天来看,是个很奇怪的点,对吧?既然啊,我们是一个大一桶帝国的前后更迭,掌管天下,你为什么要这么在意你是从哪个地方起来的一个政权呢?就说明啊,至少到宋朝,实际上地方主义的想法还依然很强很强。比如说明朝,哎,确实就没有按这个啦,我们很少有人姓明,也不是因为来自什么明州之类的啊,那明朝国号呢?是,当然是起天啊,天给了这个启示啊。也有人说,哎,这个留青日札也会有大名者,国号一人为大,日月为明,天大地大人大,而宇宙人物如日月之明,无所不照,所以叫大明。当然有另外一个说法呢,是因为啊,这个明太祖的最开始来源于明教,就是琐罗亚斯德教,还是一个中国外来教派,是他们的势力起家的。因此呢,国号为明。所以我们往前会看到啊,真正啊,中国这个地方主义在宋朝之前的例外,一个是王莽篡权的新朝啊,这个蛮奇怪的,但是也不奇怪啊。它要是新的吗,它很快就消亡了。真正切断地方主义的是外来朝代,元朝元朝的国号元呢,来源于易经的乾卦,就天挂,大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前缘前元吗?所以这个元呢,就是厉害的,不厉害的,不行的一个词了,所以叫元朝,当然在元朝没落之前啊,其实来自蒙古的韩国韩王们对于国浩这个东西没有那么在意。所以你会发现啊,就在朝代国号这个事情之上也能看出啊,比起这个大一统,更迭叙事之外,有更多非常非常丰富的东西在其中,而真正切断中国地方主义的,其实呢,是一个外来的朝代,是一个非汉人政权元朝。但清朝为什么叫清呢?好像是他们的一个什么传说里面啊,这个清是一个神祗,所以他们叫清。好,那除了这个之外呢,其实还有很多很丰富的东西在其中能够供我们去探究。

就比如说啊,这个秦始皇,他不是要切断周朝焚书坑儒吗?但我们也知道后来到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了,到汉武帝的百家,还剩谁呢?怎么会还有百家呢?按理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啊,如果独尊的话,就独尊法家。而且我们说啊,这个百代都是勤制度,那之后就应该一直是法家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应的是法家吗?不是,对应的是道家,或者对应的是玄学,所以怎么会呢?秦始皇之后搞了这么大的一个运动,怎么会还有别的东西留下来,怎么留下来的呢?所以说,可见没有这么简单。但是另外一点啊,我们也知道,我们看我们在说儒家中国思想啊,孔孟老庄,孔孟老庄之后,好像我们了解的很少啊,比如魏晋玄学,有谁说了什么,程朱理学什么想法,陆王心学到底主张的是啥,但很多人看了明朝那些事儿,觉得挺懂王阳明的,我觉得好像也蛮简易,好像稍微简单一点,清朝的带政他们有什么想法,清朝的考据学为什么要据是什么想法,就孔孟老庄之后2000多年吗?这2000年中国思想史当然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和迭代,但在我们就就觉得好像五四反儒批孔,好像中国思想在孔孟老庄之后没什么变化,当然不是,其实是有很多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与我们接下来谈的有关了,你看啊,我们一直也有一个对中国文化的想法,就是在五四之前,在这个西方船坚炮利打开国门之前啊,中国文化非常厉害,周边啊,见谁同化谁,各种少数民族政权只要入主中原都要被我们同化。但是最好两个例子是清朝和元朝,包括周围的辽啊金啊,确实都受到了这个中国文化传统很大的影响。但是啊,这里有个很厉很有意思的东西,从汉朝开始啊,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其实被佛教文化非常深远的影响,影响到中国有多次灭佛的这个经历。所以我们这文化这么厉害,从周朝诸子百家一直到后面怎么面对佛教,好像还挺难有抵抗力的,其实真的是得到这个朱熹啊,有了这个理学之后,其实是儒家吸收了很多佛家之后,这个儒家才真正树立起来,我们怎么被佛教影响的,佛教的本土化又是什么样,对吧。这个就超出了我们对于这个中国文化逮谁同化谁这么一点啊。但实际上,佛教对我们是一次特别巨大的文化冲击。当然这个文化冲击也带来了实际的政治冲击啊。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说这个南朝480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啊,这个佛教是跟这个中国政治紧密绑定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的,包括在唐朝也是这样。包括我们有时候也认为啊,这个中国,因为我们了解历史吗?当然是从史书中获得的这个基本的材料了,我们一般都觉得这个中国的史书啊,很真实,很有参考性。因为你老听说啊,这个中国史官能够维护这个历史事实,不惜得罪君王,比如司马迁啊,就被这个汉武帝施以腐刑,但第一啊,其实司马迁不是因为写史书被汉武帝施以腐刑的,而是因为汉武帝要惩罚一个出征失败的军官。司马迁维护这个官员才被处以腐刑的啊,是这个原因。第二,你也要想啊,皇帝权势那么大,生杀予夺,历史上能出几个有节操的史官啊?那大多数史官当然也是粉饰太平,去证明他当朝人的这个合理性啊。实际情况当然是如此。所以,不管是史官啊,还是文人士大夫啊,感觉有这种能够牵制这个皇权的一面,实际运作之中,当然都没有那么简单了。这个人还是怕死啊,人际贪生怕死,人也这个爱财爱权爱名,在这些情况之下,他绝大多数时候啊,就出不了几个真正烈节的这个士官啊,绝大多数史官和史官也是为帝皇的马首是瞻。而且很显然啊,就这套体系是约束不住皇帝的,我们当时讲过啊,就是我们现在知道什么汉武帝啊,汉文帝啊,隋炀帝啊,是他的这个谥号。也就说死后啊,给你个评价,你看这个确实是某种约束,对吧,你活着的时候,你可以作为作福啊,但你死了给你盖棺定论,比如说周幽王,幽这个词啊,炀帝,这些都是很糟糕的词啊,你活着的时候做一做无所谓,死了之后给你弄一个坏的谥号,千古骂名,好像皇上也蛮怕的,真的吗?完全不是如此。你看之前都叫什么帝,什么王,怎么到唐朝变成什么什么宗呢?就太宗玄宗中宗显宗怎么会变成宗呢?这个宗啊,是他们的庙号,谥号呢就是你死了之后追封的一个称号,庙号呢是你死之后你那个庙的号。之前啊,只有超级巨大功业的帝王才有庙号。但是到唐朝呢,就是越往后,汉朝往后就是了,这个庙号开始走向普及,而且唐朝呢,这个谥号开始脱离了周朝的谥号体制,变成了一个每个皇帝呀,都什么大威大德,什么至尊等等等等的一个巨老长的名字。所以这个谥号体系啊,靠这个官员根本维持不住,庙号也维持不住,除了那种很糟糕很糟糕的皇帝,人人都有庙号,庙号呢,某种程度上替代了谥号,但后来庙号啊,也基本上都是夸了,所以靠这个死后盖棺定论,能够对皇上进行约束,这个史关与文官体系,其实基本就是破产。那么到这个清朝啊,什么顺治啊,乾隆这些,既非一谥号,也非庙号,他本就是变成年号吗?就直接用年号来称呼。因为清朝年号比较好,基本上一任帝王就一个年号,所以就只用年号相称。所以一直从周朝延续下来,这么一个评价的体系呢,周朝人也很知道,知道在位的时候,你是怎么也管不了他的啊,他那么大权利,所以只能他死后的评价管他。这个确实一度很有用,但这个用处呢,最后也慢慢废掉了,就说明我们一直所宣扬那种史观,文官与帝王的张力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当然你如果足够现实,你也知道,怎么可能有那么强的,对吧?所以这些啊,可说啊,我们过去对中国历史和思想上的了解,其实确实是比较匮乏的,我们所掌握的都是一些非常简化的模式,地图和谈法,真正进入历史事实之中呢,其实它之间的差异还是非常非常大的,所以整个这个部分呢,我只是给大家稍微展示一点点这个历史本身的丰富性,也是我们之后要去努力的部分,能够产生更多的视角的来源,就是看到其中多样和丰富的部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