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目播出时间:2019/11/26
关于“真理解”(理性主义与疯狂 1/2)纯粹理性批判
更方便你的重复收听,我们将整段分为几个部分,这是第一部分,我们开始翻电2.0的部分,关于2.0已经有一期special节目了,今天结合2.0的主题,更细节的讲解,我们为何要从“理解”的话题切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解。
—full节目介绍—
这是“理解现代理解”,即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导入节目,这期节目我们介绍从唯名论革命到笛卡尔,尝试理解康德的“理性主义”是什么意思,这条“理性主义”的路径是如何开始的,并且希望从培根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中,看到一种导致“真理解”瓦解的问题,那就是“疯狂”。不过也不要很字面意义的理解“疯狂”,这里的“疯狂”不完全是一件坏事,至少在笛卡尔那里不是,但这种疯狂跌落到我们的社会中,是一种什么形式,这是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本期相关的书籍:
培根《新工具》
笛卡尔《谈谈方法》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
后两本比较重要,下一期我们还会更细节的来讲《谈谈方法》和《第一哲学沉思录》。
音频链接:



我们说了,翻电 1.0 的最后一页是没有真理,只有真人,它也是翻电 2.0 的开始,我们就来讲没有真理,只有真人这是什么意思,以及怎么样去做一个真人。但这是个巨大的话题,我们看能帮上什么忙。那么成为真人的过程之中,首当其冲的,对于今天的人的问题就是要理解成为真人的实践方式。这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做对于今天的人而言,有这么一个限定词在前面,就是因为成为真人,即使他不讲他为真人,他讲成为一个信徒,佛教讲成为一个修行者等等,都会有他自己的一套论述,那么这个论述里面未必首当其冲的是理解成为真人的实践方式。

比如说如果基督教的信徒依然算作一个真人的话,那么成为这样的一个真人,最关键的就并不是去理解这种实践方式,而是具有一种对神的信念。理解并不重要,这个信念和信心很重要,对佛教而言也有类似之处,那么佛教而言最重要的就不是理解一种实践方式,而是实际上进行那个实践,比如说如果这是一个十日禅修班,可能里面听人讲的部分要少一点,自己实际上去进行修行的部分要多一点。但我这么说绝没有任何意思在说,我在开创一个新的流派,没有这个意思。是说我们还是一种采用类教育的方法,还是一种类似我们接受教育的方式来展开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描述。这个描述当然就只能指向理解一种成为真人的实践方式,所以说确实我们要帮助大家达成一个理解,但理解是什么?这应该是 2.0 特别重要的一个话题,或者说整个 2.0 都是围绕「理解」这个词汇来展开。这个理解的课题是啥?理解的课题可以有两个,第一个课题就是真人,你告诉我什么叫真人?你所说的没有真理,只有真人,那你就说说什么叫真人。因为真理还挺好描述的,比如说假设我们持有现代科学的真理观,那么描述,你给我说一个真理性,我把量子力学的波函数方程告诉你,这很可能挺贴近我们现在认为的某种真理。当然虽然在哥本哈根诠释之中,他们不认为那是一种真理,但是很多科学主义者会把那个看作是一种真理,描述什么是个真理,还挺好描述的,甚至描述真理的标准也挺好描述的。但怎么叫真人呢?我还挺能给你描述一个什么叫真人的,比如庄子就说过「真人无梦」,但是这肯定不是一个它好的标准和描述方式,我也认为我们今天需要的不是何为真人和什么是真人的标准。那么还是从我们翻电 1.0 最后一期,我们引用的核心文本是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之中重要的真人,就不是什么是真人以及真人的标准了,那就什么是真生活,真人就是每日重复过着一种真生活的人,大概就是真人。当然从真人到真生活只往前推进了一小步,什么是真生活,这个又有一大堆的问题要去理解。关于什么是真生活,实际上翻电 1.0 还是留下了很多线索,我们可以去跟进的。就是最后一期根基性,我们大概说了这样的词汇,比如说根基性、真、明智、中道、良知等等的词汇,但良知这个词有点怪。因为我们最后讲到海德格尔那种意义上的良知,我把它写成了良执,执着的执。因为我们当时说了,良知不是一个认识意愿,而是一个实践意愿。如果只是一个实践意愿,把它写成知识的知,就稍微有点奇怪,看起来还是一个认知意愿。不管怎么说,翻电 1.0 的最后一期留下了很多的概念,这些概念都能够成为我们线索,来理解什么是一个真生活。

我们就可以继续来说说什么是理解了,所以说我是要给真生活提供一个描述吗?或者我是要来做一个论证吗?我是要描述真生活里面的具体要做什么实践吗?比如说早上 7 点起来刷牙,是真生活,使用电动牙刷是真生活,要是 7 点之后起床使用传统牙刷的不是真生活,肯定不是这样。我是要举一些例子吗?所以说整个如果真生活是里面比较重要的一个线索的话,第二个特别重要的线索就是理解,到底什么是理解,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尤其是我们在 special 节目里面讲了,翻转电台做一个电台媒介,尤其是现在我们大家接触到,我们一起在使用语言作为媒介描述这个内容,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真理解。我们要贴近一种比较真的理解,就像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最开始第一句:all men by nature,desires to know。就是人在本质上它的自然本性上渴望的知道,但 desires to know 有时候也会翻译成 desire to understand,desire to percept。他渴望着理解,渴望着认识,人就其本性渴望着认识,那么这样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贴近古希腊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就是我们要帮助大家来开展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讲,他当然包含了一系列的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历史,这几点还不是我就随口这么举例的,这几点还就是里边比较重要的几点,自我、他人、世界、自然、历史。这个就是翻电 2.0 希望大家去认识的,我们就是透过这些认识来达成对于上一页的一些词汇的一些真理解的。

我来举两个例子,什么叫理解?假设我们理解自然、理解爱情,这是两个贴生活比较近的两个例子。假设我们理解自然,什么叫理解自然?比如说一个科学主义者告诉你,自然都是由基本粒子的运动来决定的,基本粒子有符合量子力学的定律。因此自然万物都是概率性的,他会告诉你这么一个答案,来构成对自然的理解,这是一种理解吗?这是一种理解,这种理解还经常被应用在很多实际生活之中,比如说量子波动阅读等等这种非常奇怪的事物上。那么基于这个理解,当然这是一种非常粗暴的对基本物理跟生活连接的一个描述。那么在这个理解上我想说的意思是,那么我们能够用理解来解答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吗?比如说那么在这个情况之下,全球气候变暖到底是个政治阴谋还是一个基本事实呢?那么在这个理解之下,我们对吃素应该保持何种态度?在这个理解之下,如果我们在城市里面要恢复某种人造自然环境,人造自然环境的情境该如何恢复呢?就这些问题能够从波函数方程推论出来吗?我的答案我倾向于现在认为不能,但如果不能的话,这就说明这不是我们这里要的理解。我们来说第二个方面,也很有意思,可能跟生活更贴近。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一种理解爱情的方式:爱情是荷尔蒙等一系列电化学信号形成的一个神经冲动,那么这是从神经还原,从机制还原,爱情是由稀缺的性选择主导的某种进化心理,因此他既是神经冲动,也是进化心理。所以这个人在爱情这个过程中,他基本上是比较没有自由意志的,他的下意识行为占据了很大的一个部分,那么在这个里面它其实就比起这个波函数更可以指导我们的一系列行为了。比如说很多人至少因此说明,爱情毫无意义,我们所以说如果追求爱情其实就是很不自知的,在追求一个很荒唐的东西。 那么第二个有一些 PUA 的方法,他可能就会说正是因为这符合进化心理学的一些特征,所以我们使用这样的方法实质上是去符合进化心理学。当然也有人要劝周围一切的人面对真相,爱情没有价值,这东西注定长久不了,因为有进化心理学在里面做支撑,神经和电化学信号跟生理表征也有很大的关系,你是很难去维持的。如果你有基础的直觉,就以上的这些理解是一个真理解吗?如果要我说就不是,当然我在翻电问答「追一个人还值得吗」那里面其实已经旗帜非常鲜明地表述了一些对爱情的看法,所以肯定不是这样的。那么也就是说,我想说的是什么?不管是波函数这种方式,还是用神经科学还原或者进化心理学还原的方式,都是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一种对于任何一个事物的理解。这是一种什么理解?这是一个 mechanism 的理解,就是我们理解事物在理解事物的一种运转机制。就这个事物是怎么样?如果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他更多的在描述动力因机制,这个动力因机制之上事物是如何被推动的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对于很多问题都是用力学的方式来考量的,比如说,我们说这个人本质上,比如说经济决定论这么一种方式,我们说人做任何问题,是因为它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因为他们穷,所以他们要做什么事情,那么这个也是一种动力因的考量,我想说的就是这种动力因并不能帮助我们导向一种理解。

所以说我们能发现理解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回答,你看我们已经从回答什么是真人,到什么是真生活,到什么是真理解,到什么是理解这个问题了。因此由于理解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对理解本身展开理解。大家不要觉得绕,我下面很快就会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对理解本身理解的重要性。那么我就想说,比如说我们学习做菜,我们要重新去反思人与做菜这个事物的关系,什么是做菜吗?比较少,我们可以直接看菜谱就开始操作了。比如说学习演讲也是一样,对演讲本身的理解可能要多一点点,但也没有多很多,你也可以直接用一个 best practice,教你一些方法开始切入。理解为什么这么特殊,首先要来进行对理解本身进行理解。比如说理解自我这个话题,为什么不可以直接陈述什么是正式的、正确的对自我的认识的标准和方法,而往往我们在说,认识自我这个问题之上,很多话题都是在围绕何为自欺展开的。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感觉,就说到什么是认识自己,如何认识你自己,一提到这个问题,很多时候都在说什么不叫认识你自己,什么叫自欺。那么其本质区别就在于理解不是做菜,不是演讲,它不是一个外部对象,他是一个人内部的行为,它不是一个苹果或一颗石头,它是一个意识现象。对于意识现象的理解永远是最难的,就像哲学家不是定义了一个 hard problem,就是意识的问题,就是一个 hard problem。所以说在我们如此反推,从真理解到真生活到真人的过程之中,首先需要理清的对于理解本身的理解。当然我也要把传递关系往下来开展,这个传递关系这么长,并不代表这个问题变得太复杂了,相反这个问题可能还变得简单一点了。我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是这个意思: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里面说,什么是好生活?好生活就是好的实践本身。言下之意就是,你以好的方式生活,你就是好生活了。所以我们就不用去考虑什么是好生活,就考虑什么是好的方式去生活就行了。转到这个问题也一样,我们这个逻辑链条,从真人到真生活到真理解到理解,其实也并不在于我们还得走一条漫长的道路,往回走一直走回到真人那个地方去,它还是一一往下传递的。他是这么个意思,什么叫真人呢?你如果过一个真的生活,你就是个真人了,好,我们就可以把真人放到一边,就说真生活了。由于理解本身是一个有与实践高度关联的东西,我们看到,如果你听过翻电 1.0 你明白,所以说什么是一种真生活呢?我们就要说对于一种生活的真理解,就是真生活了,所以我们现在把真生活放到一边,我们要追求的就是对生活的真理解,实现这个就 ok 了。我们再往下,那什么才是对生活的真理解呢?就因为理解本身不是做菜,不是一个外部过程,不是演讲,理解本身就具有其复杂性。因此什么是对生活的真理解呢?一旦你通达了对理解本身的认识和理解,你自然就对于生活的真理解,具有了分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就说上面那些你也不用再考虑了,言下之意,我们只用如果我们真的对何为理解这个事本身有了很深的认识,这个认识一定是主客一体的,也是认识与实践一体的,其本身就代表你很可能也就成为了一个真人,所以就是这么一个关系。所以这个逻辑链条并不代表它是一个无比复杂的问题,需要无限回溯,还不是的。

我们再从另外几个方面来看看为什么要关注 hard problem,就是意识的问题,是因为实际上你想想你生活中还真是理解问题在主导着你生活的烦恼,当然你很快能想出一堆并非理解的问题,比如说你要买房钱不够,这看似不是一个理解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它也是,你可能会觉得这有一点点精神胜利法,就是你这个欲求本身是不是一个可欲的东西,他当然来源于你对于不动产的理解,对于财产的理解,和你个人身份与不动产关系的理解。更不必说里边有一些别的,比如说你的老板为什么压榨你,就会是比如最近网易这个新闻,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压榨呢?我们就说,是因为某些人对于人的权利与劳动这个事的理解与我们不一样。如果他们有了更正确的理解,很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那么你在生活中有时候在亲密关系里面和你的亲密关系对象发生一些矛盾,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你们俩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会导致直接的矛盾。所以说,如果你的烦恼是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实际上身体烦恼可能也有关。假设你有一个慢性疾病,或者你最近生了一个病,且不说你最近生的是精神方面的疾病,你最近的疾病就是一个身体疾病,身体疾病也会导致你的一些烦恼。身体疾病会让你有多烦,多影响你的生活节奏,跟物理疾病本身的烈度当然很有关系,也与你如何理解身体疼痛、如何理解痛、如何理解挫折、如何理解痛苦,这个事情当然有很大的关联。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而其他人会呈现出不同的理解呢?我们就会发现,你对于痛苦的理解,很可能并不来源于痛苦本身。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人实际上是错误的理解方式主导了他。比如说在网上,就在今天看理想的文章下面,就评价一大堆鸡汤的人。我们都明白他们的生活当然有很多不真的部分,但其中有个尤其不真的方式,实际上他们对文字的关系,对的理解力是有问题的,就是他们对跟文字的关系,与他们母语的关系发生了偏差,导致他们跟随这样的语言游戏,去如此容易被这种鸡汤化的羽翼所吸引。所以说你的很多问题都来源于理解,而理解本身恰恰又不仅仅是由理解对象影响的,就像我们刚才说你对痛苦的理解不仅仅是受到痛苦影响的,实际上是受到你如何理解这个事儿影响的。所以说理解「理解」这个问题变得非常重要,我这越说越绕了。希望大家明白我的意思,我这苦口婆心说明为什么翻电 2.0 如此紧扣理解这个问题,要展开一系列的探讨和学习。

所以我们说存在之争就是泰坦之争,实际上我要进一步化用这句话,实际上理解之争就是泰坦之争。为什么这么说?就是海德格尔也说:此在如何领会存在,他就如何存在。这里领会其实也可以转化为理解,你就是此在如何理解的存在,它就如何存在。因此存在之差异实际上就是对存在的理解之差异,所以存在之争实际上也就是理解之争。说到底我们争论的对于存在理解的本身,比如说你回家你家里人逼婚,你特别难受,你的难受就是因为你与家里人对于婚姻的理解不同导致的,因此这种存在之争实际上就是理解之争。我这里尤其额外要提出注意的就是这个理解之争,不是一种相对主义之争,就是说我有 a 理解,别人有 b 理解,我怎么拿这个 a 理解去压它的 b 理解。可能因为我力气大能给他打了,或者因为我有钱可以买他闭嘴等等,我们很多时候生活中解决理解之争,可不就是这么理解的吗?用拳头解决、用权力解决、用钱来解决,但这并不是个真解决对吧?很多时候解决只是把矛盾延后了而已。那么因此我们就要理解,这不是一个 a 理解与 b 理解的争夺,这是一个真理解与假理解之争。我们恰恰是要跳出那种很轻巧的看法就是说,不同人的理解不过就是不同人对问题各自的主观看法,凭什么你的理解就是真理解,我的理解就是假理解呢?我们就是要跳出这种轻巧的说法,透过对于理解的理解来分辨什么是真理解,什么是假理解。因此泰坦之争不是 a 理解与 b 理解之争,而是真理解与假理解之争,是开显与遮蔽之争。你看我们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想想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一群人跪在洞里看着墙上火光映照的影子,其中一个胆大的人转身走出洞口,看到外面真实的太阳、山和树,他转身回到洞里向洞里的人诉说:这里是假的,洞外的才是真的。洞里的人不理解,说你证明不了洞外的是假的,洞里的火才是真的。在洞穴隐喻这个过程之中,重要之处或者最后故事的落脚点,还真不在于他在洞外看到了什么,太阳是什么样,树是什么样。这个故事最终的落脚点还恰恰在于回到洞中,对于何为真本身的一个争论。他说洞外那个才是真,洞里是假的,而洞里的人受到视角所限,认为你那个不过是谎言,或者是你的幻想,洞里的火光和影子才是真的。所以从洞穴隐喻之上,我们也会发现真正的争斗不是在那个人看到太阳就结束了,他从看到太阳那刻起才是真正争斗的开始,是开显与遮蔽,是真理解与假理解之争。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一样,我们说到理解,就涉及到理解之争,因为人以共在的方式活在世界中,他总是与其他此在在一起,他们不可避免的发生碰撞,这个碰撞就是真理解与假理解之争。在相对主义者和多元文化主义者心里是 a 理解与 b 理解之争,是所谓的文明之争,但实际上不是的。

所以翻电 2.0 部分之中,我们不光谈何为真理解,我们就要花挺多的篇幅就来谈谈什么是理解?这个理解就是以下的 10 个文本作为核心展开的,我简单的回溯一下这 10 个文本,因为马上开始第一个。我最简单的说一下以及他们跟理解的关系是什么,他们在说一种什么方向的理解。

整个 2.0 的主体脉络就是这 10 个文本:《纯粹理性批判》、《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的、孔子的《论语》、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福柯的《性经验史》、柏拉图的《理想国》、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它的分别的对应,我们马上就要开始说:《纯粹理性批判》,对于现代理解本身的理解,就是我们现代理解方式是种什么方式;《哲学研究》是对于理解问题本身的一个理解;《论语》是对于传统和历史的理解;《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对意志的理解;《性经验史》是对主体建构的理解;《理想国》是对政治的理解,当然这个政治是一个大政治的概念;《精神现象学》是对意识的理解;《存在与时间》最后落脚对于存在的理解。整个这 10 本书,就是我们对于理解本身一个冒险的过程。这个花多长时间?我不知道,我现在对这个不做预测,反正我们立即开始。

那么第一部分我们就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他的标题,整个第一部分我们管它叫现代世界开始,因为康德是启蒙时代的最后一位大思想家,也是启蒙时代的集大成者。我们之前讲过康德是一个蓄水池,启蒙时代前的一切流向康德,而启蒙时代结束之后的一切从康德流出,这话是不假的。所以说整个现代世界开始,我们就从理解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来理解现代的理解和认识到底是什么样,它好在哪坏在哪,如何影响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和调整它,这四个问题。

《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当然非常重要,康德也非常有名,在哲学家的序列之中,但是康德在哲学家序列中有名就是因为《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的名气,事实上康德在前批判时代已经有不少的着作了,他那会还更像是个科学家,还有不少科学着作,但真正让他声名鹊起,也是让他名垂千古的,就是这么一本《纯粹理性批判》以及之后的第二批判和第三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出了名的比较难读的书,在我们进入他的文本之前,我们还是要说下这本书为什么这么重要,尤其把它放到我们所谓的理解之争的角度之下,来谈这个问题。非常的直观,这本书就是严丝合缝地在谈理解的,这本书之之所以要启发和启蒙现代,是因为它在谈理解这个问题。这本书核心的在回应两个问题:人能知道什么,和人如何知道的问题。也就是说这本书在回答康德以前的一个思想脉络,我们一会来介绍,在这个思想脉络结束之后,对于人到底能不能知道,以及人如何知道这个问题产生了疑惑和各种各样不同的说法。康德将它凝练为,也不完全是凝练,以他自己沿袭理性传统,开创了一套学说,这条学说就在回答人能知道些什么,以及人如何可以知道这么一个问题。并且这本书作为理性主义的书籍,这本书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所指,意思是说,知道就是理解,或者说知道从根本地构成了理解,当然知道也就是理解了,如果理解就是由不同的知道构成的,那知道就是理解。我们就要简单的说一下这个知道和理解有区别吗?我们从这个分辨开始逐渐切入。

康德是这里说的知道,大概说的就是一个外部对象,如何在主体这里形成一个知识的过程,这个你现在不明白的无所谓,这个以后我们会很细地来说的。这个知识过程,我想把知道换一个词,换个词,就可以应和到我们夏令营有期节目,就是在谈这个问题,就是在谈知道跟理解的问题,在那个地方我们没有用知道这个词,我们沿用了理解里面解这个词,我们把它分成「了解」和「理解」这两个词汇来做区分的。实际上了解和理解,我们在日常语言使用中也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说,我们就问别人一个话,说这个事情你理不理解?对方说:我理解,如此如此。然后你可能会回他一句话说:你再多去了解吧。你看,你问对方:你理解吗?对方说:我理解,说完他的理解之后,你觉得他其实不理解,你这时候回的话,是你再多去了解了解。从这里你就能看出了解和理解是有区别的,比如了解很可能就是抓住一个现象,明白了一个 fact,或者获得了一个经验,获得了一个感受,而理解看上去好像是要把这些纷繁复杂的感受凝结起来。当然康德没这么简单,我这里不是上来就要说康德说错了,康德说知道就是理解这不对,康德也强调把杂多表象凝结成为一个认识,但那个与理解,跟 understand 本身好像有点区别,当然康德本身强烈地在里面区分 verstand 跟他的表象这些词汇,当然我们实际看到文本的时候会做区分。康德这个书到他的手里不会很简单地做一些概念的论断,他都非常精细。我只是在说虽然这么精细,但总的来说,康德有把了解和理解混合的倾向,或者他不如说他认为了解就是理解,这个我们到实际最后读到的时候再去细细的区分。我首先要提这个醒的原因就是我们要知道这事还是有点区别的,就了解和理解是有区别的,理解是一个比了解比了解更深的东西。那么在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有一些情况,比如说我们也问一个人:这个问题你理解吗?他说,我理解,比如说从这个方面讲这个事是这样的,从另一个方面讲这个事是那样的。比如说,我们说我举个实际例子,我们就说,对于人性善恶这个事你有什么理解?他说,我有理解,他说人性无善无恶,你如果教他向善他就善,你教他向恶他就恶,所以说或者说人性既善也恶,都行。在这个情况之下,很多时候我们就会觉得理解有点浅,这个理解不够。就像为什么物理学要寻求大一统的理论,我们不能说电和磁方面是这样的,宏观物体方面是这样的,微观的力学方面是那样的,我们觉得不满意,我们想构成一个更好的理解,就想让他形成一个理解。我们的理解确实是有这样的倾向的,我们希望能够构成一个较大的理解,这个是因为康德的原因,还是有我没有这样的本性,这也是我们要往下去挖掘的。 包括这个好是坏,就是人对于理解这个问题,不希望分门别类地去构建这个情境之下是那样,那个情境之下是那样。而希望构建解释力很强的类似大一统的理论,这个东西是一个思维的陋习,还是一个好事情,这也是我们要去想的问题。我这里还要提示一个很有意思的语用了。你问一个人,你说你对这个问题理解吗?他说我理解。他们不就是怎么着吗,你这回说的话是:你怎么可以这样理解别人呢?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我们认为他理解错了对吧。而且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我们不仅认为这个理解是错的,我们甚至在说这个理解是坏的,就这种理解不仅错,这种理解甚至我们认为是有坏目的和坏动机的。你看这就是理解和了解很大的区别。比如说我问,你了解李厚辰吗?他说我了解李厚辰,李厚辰是一个女孩。我们说,你了解得不对,但比如他说,李厚辰是一女孩,我们一般不会说:你怎么可以这么了解李厚辰呢。了解不是这么用的,就说明了解似乎是一个判断无涉的东西,而理解本身实际上已经加入了判断。当然这是康德写《实践理性批判》的问题,就是因为康德发现《纯粹理性批判》似乎没有囊括道德判断这个最重要的判断,他要去写这个东西是怎么变成道德判断的,因此才有《实践理性批判》这样一本书。可见理解看起来还不总是,如果我说的过一点,或者都不是,说得轻一点,不总是一个价值无涉的过程,理解是有好有坏的,理解看起来似乎是可以有动机的。那么到理解有动机的时候,就会进入今天我们大家所担忧的一个问题了。今天我们担忧的可不就是,各种不同的理解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和人与人之间认识的巨大差异吗?所以一般今天我们对于理解有以下三个方式:方式一,我们只谈了解,因为人必然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这些不同的理解之中是无法沟通的,这些不同的理解一定不能达成彼此之间互相的理解,所以都是鸡同鸭讲,容易引起争执。所以我们就谈了解,不谈理解,这个就是相对主义或者叫多元文化。第二,我们只谈了解,因为理解都是很浅薄的,世界非常复杂,对于什么的理解,最后都是半斤八两,最好不说,就来谈这个了解就行了,这个可能有点像虚无主义。但我们还有一个主张就是说,理解本身都是伪命题,深入的了解其实就是理解,能了解它的 mechanism 就是理解,但这个就是科学主义,或类似这样的。那么现代理解就是这三种主张构成的。也就是说:人必然有不同理解,而且无法沟通;理解都很浅薄,世界很复杂,理解都很糟糕;或者说所谓的理解都是伪命题,深入的了解就是理解。这是现在可能比较多的几种关于理解的问题。

当然总结一下这三种方法实际上都是说所谓的真理解是不可能的。第三种方法认为真理解是可能的,但是是在某一些话题之中,比如说在纯粹事实的话题之中是有真理解的,在价值命题里面是没有真理解的,前两者会认为可能连事实命题都没有真理解。一旦我们认为真理解不可能呢?我们用稍微学理一点的话来描述,就是对于真的怀疑论观点,这个怀疑论因为之后要提到,所以我们把这个词引出来,就怀疑论的观点。如果真理解不可欲,我们不可能实现真理解,我们要么转向信仰,当然因为很多人说我们不能实现真理解,就必然是虚无主义,那还真不是,还没这么简单,不能实现真理解,有很多其他的替代方式和走向。比如说通过理解达成某种真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转向信仰,尤其是信仰亚伯拉罕神,由祂赐予我们真理解,那祂赐予我们真理解为什么还要说真理解不可能?就是因为祂今天赐予我们的理解和祂下次赐予我们的理解是可以完全相反的,而这个都是真的,这个是唯名论里面特别重要的一点,以后我们会说到,因此在这个情况之下真理解不可欲,我们可以转向信仰。真理解不可欲,我们其实还可以转向功利主义或享乐主义,这两个总是可以的。真理解不可能,那感受好不好你总知道。你可以追求生活感受好,这个也是今年很大的一个路线。当然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也是今天很大的路线,这个在翻电 1.0 已经讲了很多,我们就不赘述了。当然在 1.0 里面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人特别容易屈服于啥?在最近也很明显,就人容易屈服于赢。也就是说当真理解不重要,所有理解都是假理解的时候,他也不是某种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他可能跟某种享乐主义沾边,它是一种很好的感觉,但它与那种多巴胺式的享乐主义可能不同,如果一切都没有真理解,我们就会主张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们赢最重要,所以赢变得比真理解重要。而赢的欲望压倒一切价值探索,或者赢的欲望压倒真的追求,我觉得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如果你也能认可的话,赢的欲望压倒真的追求,会导致非常可怕的事情,如果你也认可的话,那么我们对于理解的梳理就真的是很重要很关键了。

那么我刚才列举了一堆问题,就是现代理解的一堆问题,这个和《纯粹理性批判》的关系是啥呢?我是不是在主张这一切都是康德害的,是康德的这套理论,导致我们今天的理解有这么大的问题,我是不是这个意思呢?也不是也是。这个问题要复杂一点,就肯定不能说康德这是一套坏理论,是一套没有意义的理论,就是这套错误的认识论,把我们带到今天的路上的,肯定不是这样。但是也不是说康德这套理论特别厉害,是我们对它的误解和误用,导致我们走向今天的理解,也都不是。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复杂到我们可能需要做很多节目来了解它的地步。因为首先康德其实一举解决了休谟的怀疑论的问题,如果我们按照休谟的路子走下来,真理解就根本不可能了,甚至理解都不可能了。因此康德其实是一个很漫长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彻底终结者。在这个角度之上,他肯定解决了不可知论或怀疑论的某些问题。但是在康德的解决之中也留下了物自体,我们理解物自体只能理解一部分,如果你之前的康德很多期都讲过,这个应该你还是知道的,或者你这么一听也能做很简单的理解,就是世界上的事物的是物自体,物自体本身并不将他所有向我们展现,像我们展现的仅仅是一部分。他确实也为进一步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留下了尾巴。但是康德留下尾巴是不是,我们知道那就是这个尾巴导致了我们今天的问题,也不是。因为康德虽然有物自体,为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留下一些尾巴,但康德让认识论让位的最后结果是要为信仰留有余地,并非是要走向再一次的不可知论,而是要引向理解的中道。我们上次根基性是讲过中道问题的,所以康德实际上还是要求取某种理解的中道,是特别好的东西。是不是到这儿我们结论看起来康德是对的,看来是我们对他的误解和误用,或者别的问题,比如说尼采说的上帝死了,导致信仰不可能,这部分的线路导致这个东西的问题呈现出来了?也不是,因为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之中,对于实践理性又把它导入了某种律法式的道德律令,另一个伦理判断,就是让一个对于伦理生活的道德理解公理化、定理化了,或者叫立法化了。这个本身确实也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说这个地方我们不用完全展开,我只是给大家举了 4 个例子,来说明我们刚才说的一系列现代理解的问题与康德的关系。我们不能说康德是对的,我们就误解了,或者康德错了,因此他带来了一些麻烦,关系比这个要复杂,这就正是我们要去理解的。这里我提一句,因为有好多新听众,包括老听众可能也听到这会觉得这个问题太复杂了,这可能不是我要去理解,或者我可以去理解的问题,太复杂了,你可能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但我向你保证,它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为什么?就是因为其实我们会把这个问题掰碎了讲,但是在掰碎讲的基础之上,又会让我们每一期的节目都有一个特别好的支点,这个支点是把这一期掰得这么碎的一个点,能够像一个楔子一样植入你生活之中,向生活中延展。因此这期的内容单独听,你都能听出和生活的关系,而不是一定需要从头到尾听一下好几十期才在说一个问题,不是这样的。

看起来讲康德很多,脉络很长,但是一来我们会掰的比较细,二来就会让每期节目都有一个这样的支点,像这期节目的支点是「疯狂」这么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就来先把它掰碎,再来说支点的问题。我们掰得多碎?我们掰得特别碎,就是碎到实际上真正开始讲康德,可能明年了,我没开玩笑。就可能到 2020 年我们才开始讲《纯粹理性批判》,之前我们在讲啥?我们在讲理解康德的基础,我们在讲笛卡尔、休谟和卢梭,就掰得这么细,但这么细我知道很多同学是喜欢听的,就是我们之前欧洲近代史和欧洲思想,那期节目很多人是很喜欢听的,至少最近的节目跟那个都感觉挺像的,所以应该会应该会听起来挺有意思的。而且在因为加上我们每期有一个支点问题,所以会听得更有意思,掰得这么细,大家介绍多一点,大家理解深一点,这是好事情,因此我们就理解康德就要先从理解笛卡尔休谟和卢梭开始。这很有意思,因为我们说康德是个蓄水池,之前的所有理论流向他,怎么流向他,这个问题如果你不理解的话,康德到底在说些什么,他在回应什么问题,你也不会知道。其中最必要理解的三个人就是笛卡尔、休谟和卢梭,我也把他们的年代放在这了。康德是 18 世纪人,1724 年 – 1804 年,就活到了19世纪开始之后的 4 年,所以离我们的关系是挺近的。那么休谟和卢梭和康德的年代很相仿,比他早一点点,他们分别都只比康德大十几岁。笛卡尔比它们年代要早一些,笛卡尔是个 16、17 世纪的人,他是1596年 – 1650年活得不是很长,活了 54 岁。那么这三个人,为什么要介绍他们?康德之前还有好多别的人,莱布尼兹之类的,还有斯宾诺莎,我们怎么不介绍,要介绍这三位呢?是因为这三位确实与康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笛卡尔跟康德关系非常近,康德被称为理性主义哲学,而理性主义哲学与今日之理性关系非常大,这个玩意从哪来的呢?就是从笛卡尔来的。笛卡尔就是理性主义的奠基人,包括康德之理性主义和今日我们与科学认识的这个关系很近,今日科学之奠基者是谁?就是笛卡尔,所以笛卡尔的理解很重要。第二个为什么休谟这么重要?是因为康德在《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里面写,过去对于这个形而上学,只有一位给予了他真正重要的打击,这位就是休谟,他打断了康德独断论的迷梦。正是因为他打断了康德的独断论的迷梦,康德从对于休谟不足之处的批判,真正找到了所谓哲学的哥白尼式的转向,形成了他的理论。所以如果没有休谟就没有康德,这是康德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挑战,就没有康德写出《纯粹理性批判》,还稍微有点押韵。那么我们因此就一定要理解休谟,才能够理解康德,连休谟和康德也是挺押韵的。为什么要理解卢梭呢?这也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在康德读《爱弥儿》之前,康德的主要旨趣在科学,康德那会花很多工夫在研究星云演化假说,他还是星云演化理论挺重要的一个奠基人。正是因为读了《爱弥儿》之后,康德发生了自己兴趣的一个重大转向,从一个科学主义者转向了一个人本主义者,不是人文主义者,是人本主义者,这两个词是有区别的,之前我们讲过,今天我们还会在讲人文主义。这个区别很大,是因为笛卡尔本身是笛卡尔和休谟,休谟好像我们现在好像分开说,笛卡尔更是一个科学家,休谟更是一个政治科学家。因为在康德的时代是科学革命后的时代,科学是非常高歌猛进的,在如此高歌猛进的科学之中,为什么从康德开始重新对于人进行关注?康德带来的价值非常重要,我们重新开始关注人这个话题,这很重要,而康德对于人的关注就来自于卢梭对于他的影响。所以说我们要知道这三个人,当然我们也有三个了解的重要方向,因为这三个人都写了好多东西。对于笛卡尔,笛卡尔写了好多科学著作,什么光学之类的,我们就不了解那些。我们主要了解笛卡尔就是《谈谈方法》和《第一哲学沉思录》,我们了解是什么叫理性主义,啥意思?怎么样建构一个理性主义传统?这个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论?休谟也有很多书,什么英国史之类都有,但我们对休谟了解的还是人类认识论,就是休谟的怀疑主义是什么样的?卢梭更多,什么《社会契约论》,然后等等的著作,包括《忏悔录》,我们对卢梭主要了解的就是康德所说那本《爱弥儿》,就《爱弥儿》里面可能我们还会接着了解一下他在第戎神学院得奖的那篇文章,就科学与艺术到底是推动了人类社会还是限制了人类社会这篇文章。所以卢梭与人本主义的关系,我们主要从通过三个文本来理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个基础,透过对这三者的理解来理解《纯粹理性批判》。对,如果我们把问题归总一下:对于笛卡尔,我们要了解的是,理性是什么?对于休谟,我们要了解的是,理性的问题是什么?对于卢梭,我们要了解的是,理性与人的关系是什么?如果说我们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理性中心,过度理性的时代,过度强调理性的时代,那么回答以上这三个问题,即使不了解康德,就从笛卡尔看理性是什么?从休谟看理性逻辑问题是什么?卢梭看理性与人的关系,这也已经非常有帮助有启发了。

在这个基础上就来说说,那太漫长了,就是要讲这么期去了解,我如何去把握每一期的内容,为什么它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框架呢?毕竟我们是翻转电台,不是北大哲学系西方哲学史的课。翻转电台呢毕竟我们还是要从真理解回到每个人对真人、真生活本身的认识。所以既然这个过程不枯燥,也让他随时随地与每个人的生活发生迎和和联系。所以对于每一期节目,像今天这期都会有个子话题,用子话题串联,子话题串联的不仅仅是今天会提到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每一期节目其实是有两期,今天晚上我们在讲这期节目的文本这一面,就是讲笛卡尔和培根的文本。下周一我们讲的是这期节目的社会现象的面向。因为今天我们实际上讲想讲的是疯狂,就是理性主义传统与疯狂的关系,那么下一期我们就会从社会现实中人们对于疯狂问题的理解,来就疯狂谈谈疯狂。比如说,下一期我其实就是从最近《小丑》电影,来从《小丑》电影里面人们对于精神病和疯狂的了解,应和到这一期培根和笛卡尔的问题之上,来谈谈到底疯狂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是不是还挺有意思的,就疯狂对于我们形成理解、对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还挺有意思的对吧?所以这期我们讲的就是要入手讲笛卡尔,还没完,笛卡尔这一期讲不完,下期还会再讲,但是下期的话题就不再是疯狂了。
有其他听众在github上也创建了文字稿项目,我也帮忙做好了第一章《纯粹理性批判》的部分(预备近期发布)。是否需要直接引用那边的成果?
好的,谢谢!